中医阶梯学好内经难经临证成竹在胸
中医阶梯 学好《内经》《难经》临证成竹在胸 赵建业同志: 你好!来信收到了。你信中提到:从中医治疗学的角度来看,《内经》和《难经》有哪些主要成就?特别是对今天的临证治疗,还有哪些指导作用?现在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供你参考。 我们知道,《内经》和《难经》都是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的古典医学著作,其中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机学说以及治则学说等内容,都是指导我们临床治病的理论基础。 从脏象学来说,它是临床确立各种治法的依据。对“脏”和“腑”的功能特点,《素问?五脏别论篇》说:“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就是说,“脏”的功能以“藏精气”为主,这里的“精”是广义的精,包括精、气、血、津液、神在内,所以,人体精气的不“藏”,或“藏”的不足,如精亏、血少、气虚、神怯等病症,多与五脏有关。《难经?十四难》据此而提出五脏治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为五脏虚证的治疗,指明了方向。而六腑的功能以“传化物”为主,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必须有入有出,既能受纳,又能传导,才是正常的生理状态;如果只实不虚,腑气不通,是六腑发生病变的根源。这一理论,对“急腹症”的治疗,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医院,把《伤寒论》的大陷胸改为“甘遂黄硝散”,治疗溃疡病穿孔、胆道疾患、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外科急腹症例,治愈91例,使绝大多数病人免除了手术的痛苦,就是应用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理论,采用泻下通腑的治疗方法,而取得的新成果。 从脏病和腑病的预后来说,因为五脏属阴、主里,其病较深较重;六腑属阳、主表,其病较浅较轻。所以《难经?四十五难》说:“脏病难治,腑病易治。”指出了脏病和腑病治疗效果的一般规律。《内经》又把脏与腑相配,分成五大系统,用来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和疾病证候。临证时,当见到某一系统的症状,就按着这一系统来进行治疗,例如肝喜条达、主疏泄,若疏不及,出现肝气郁结的症状时,就可以用疏肝理气的方法治疗。曾有一女病人,患慢性阑尾炎,自觉右少腹胀痛,时发时止,最近又发作三天,诊得脉弦细而涩,舌苔薄白。这是因肝失疏泄,引起肠道气机郁滞造成的,所以用四逆散加味来疏肝气、宣通肠道郁滞,只服药三剂,疼痛即止。 再从方剂和药物方面来说,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药物的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方剂和药物的作用原理等,都与脏象学说的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感受风寒引起的咳嗽,因肺主皮毛,职司清肃,所以用麻黄、苏叶疏散解表,杏仁、象贝宣肺化痰。即使病在鼻腔、喉头,出现鼻塞流涕,喉痒声嘶,治疗上也从“肺开窍于鼻”和“喉为肺系”来考虑,而采用辛荑、苍耳子、桔梗、蝉衣、甘草之类以宣肺利咽通窍,以上这类药物,从归经来看,大多是入肺经的。如果咳嗽痰多,不是由于外感风寒,而是因为痰湿停滞所引起的,那就要根据“脾主运化”的理论,用半夏、陈皮、茯苓等健脾燥湿化痰的药物来治疗。可见,临证治病,必须以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指导,才能做到理明、法合、方对、药当;如果仅仅只掌握某药止咳,某药化痰,应用时不分脏腑经络,不辨疾病性质,就会无的放矢。 经络在体内起着对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以及脏与体表组织之间的联系作用,所以,一脏有病可能会影响他脏,脏腑发病也会在体表上反映出来。临证时,可根据疾病证候出现的部位和经络循行路线,为治疗提供定位依据。如足跟痛,从经络循行来说,肾经“起于小指(趾)之下,邪(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肾的经气与跟骨相系,所以这个病主要在肾,病人肾虚,精气不能滋跟骨而成,可采用补肾的方法,如肾阳虚选用金匱肾气丸,肾阴虚选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往往有效。因为经络是从属于脏腑的,脏腑的病理也包括着经络的证候,所以脏和经络在机体中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在病机方面,《内经》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把临床上某些错综复杂的证候,以五脏、六气为纲,作了分类和归纳,扼要地举出十九条例子,以作举一反三的示范,用来指导辨证论治。以“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多种疼痛搔痒疮疡的病症,大都与心有关,比如医院所编《朱仁康临床经验集》里,有关治疗皮肤病的内服方72首,用药味左右,其中运用入心经,调营卫、养血、凉血、活血化瘀等方剂,有64方,约占总方数的90%;用药方面,如用入心经的生地32方,当归31方,约占总方数的44%,用赤芍25方,约占总方数的35%。这就说明,不少以痒为特征的皮肤病,必须注意从“心”论治。 在治则方面,它从整体观念出发,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并以审因辨证为前提,根据疾病的标本缓急等,论述了“验病求本”的原则性,及“急则治标”,“标本兼治”的灵活性。此外,按证候与治法的关系,又提出了“正治”,“反治”的处方用药原则,在具体治疗中,还强调把“治未病”放在首位。《内经》和《难经》中,都提到“治未病”,从治疗学角度讲,就是要早期治疗。《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就是说,对已经发生的疾病,要早期治疗,如清代医家张璐,对秋冬遇冷则发的哮喘病,在夏月三伏天中,用白芥子涂法敷贴穴位,来预防哮喘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效果。这种“冬病夏治”的作法,就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难经》提出要治未病的脏腑,《第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按照五脏相关的理论,肝木可克脾土,所以,肝郁的病人除证见胁痛外,往往还有胃脘胀满、吃饭不好、大便不正常等现象,就是肝气犯胃乘脾造成的。治疗肝郁常用的著名方剂逍遥散,在疏肝理气的同时,还用茯苓、白术等药来健脾,就是为了治未病的脏腑。 以上从脏象、经络、病机、治则等方面,谈了《内经》、《难经》的主要成就对今天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从中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把这些古典著作的主要精神学好、吃透、灵活运用,才能做个好医生。所以,历代中医学家,都把《内经》《难经》等,看作是“医门之径”,道理也就在这里。因此,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你说对吗? 祝你 学习进步! 中医研究院王琦范准成 王琦范准成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ls/2121.html
- 上一篇文章: 潜江探索潜半夏种植产业扶贫模式
- 下一篇文章: 脾胃新论增补治法方药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