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以来,国内的自然爱好者群体的规模正在增加。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的人群,并非为生物学教育背景或从事生物学相关职业,而这种现象正体现了自然观察活动大众化的良好趋势。

只是,很多爱好者在讨论自然观察——这个很大程度上与生物学紧密联系的事物时,免不了会了解或使用到很多生物学概念。而使用,理解这些概念的时候,很多人不求甚解,望文生义,这便会引出不少错用或误用的情况。长此以往,正确和错误的用法互相交织,就更加让人困惑了。

在这个(不定期更新的)文章系列中,我尽可能从我所了解的方面,介绍一些在爱好者当中高频使用,但是经常存在理解误区的生物学名词或者概念,希望能为各位提供一些新的知识和视角。

名正则言顺

"Wisdombeginswithputtingtherightnameonathing"

何谓学名?

学名是爱好者群体甚至是更多普通人最常混用的生物概念之一。经常会听到有人说禾雀花的学名叫白花油麻藤,这种鸟类的学名叫领角鸮云云。

但在生物学中,某一物种的学名绝对而唯一。瑞典著名博物学者:卡尔·林奈(CarlLinnaeus)在他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创立了日后物种学名所需要遵循的双名法原则:所有的物种学名的核心部分必须使用拉丁语法化的词汇,并由属名和种加词两部分组成,属名首字母大写,种加词首字母小写。并在使用打印体时,需要用斜体字体进行处理,在使用手写体时可以用字母下划线替代。除此之外,在双名之后有时也会加入发表者的名字和发表时间,但这部分常常可以省略。

举个例子,前面提到的白花油麻藤的生物学学名是MucunabirdwoodianaTutch.Mucuna是指其所属的油麻藤属,birdwoodiana是这个物种的种加词,可能是为了纪念某位名叫Birdwood的人——种加词常用以描述该物种的某些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或用以纪念某个特定的人名等等。Tutch.指的是发表该物种的英国植物学者:WilliamJamesTutcher,该学者曾在香港工作过一段时间。

白花油麻藤(Mucunabirdwoodiana),摄于广州中山大学,算是广州最有名的观赏植物之一。

前面提到了属名这个概念,也不妨延伸介绍一下经典的生物分类阶元体系,经典的分类阶元共为六阶,由上至下分别为,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同阶元间自上而下,所属同阶元的类群亲缘关系逐渐增加,并逐层包含。比如白花油麻藤和豌豆(Pisumsativum)同属豆科(Papilionaceae),而白花油麻藤与大果油麻藤(Mucunamacrocarpa)不仅同属豆科,且两者同属油麻藤属(Mucuna),显然后者与白花油麻藤的亲缘关系更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只是最经典的六阶系统。在分类学中有时也会使用更多的阶元用以描述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如比界更大的域(Domain),或是在相邻两阶元间的亚科,亚属等等。

何为中文正名?如何查询中文正名?

从前面可以看出来,物种的学名是物种的拉丁名,它可以看作物种所用以区分彼此的标签。但对于我们这些非拉丁字母母语国家的人来说,要记住这样一个又一个繁琐而冗长的单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而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也会使用中文正名进行替代。

中文正名指的是一个物种正式的中文名,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物种的中文正名都没有绝对,唯一的标准,它应当被看作是一个“推荐使用名”:大多数的中文正名是参考专业的分类文献中使用物种的中文名称,或是以那些最经常为人使用,最通用的名称作为拟名的参考依据。

比如对于Pinelliaternata这个物种而言,国内最通用的中文正名是“半夏”,但在《中国植物志》的记载中,还有地慈姑、燕子尾、老鸦芋头、老鸦眼、无心菜等等别称,而这些别称有时候甚至会与其他物种的中文正名所重合,考虑到“半夏”一名接受范围广,且在《中国植物志》中与其他植物正名不冲突,将其作为该物种的中文正名是合适的。

半夏(Pinelliaternata),摄于北京植物园。说实在的,我个人还是很喜欢这种本土天南星科杂草的。

那么更加实际的问题在于,从爱好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如何才能找到那些最为通用的中文正名呢?在这里我想从我个人比较熟悉的植物和鸟类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植物方面,《中国植物志》给绝大多数的中国原产植物拟定了互不重复的中文正名,可以说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名称叫法混乱的问题,而《中国植物志》的电子化,在线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ls/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