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丨『一舒印象』图片丨来自网络

翻阅古籍,清代周岩《本草思辨录·自叙》其中有一段,想到正在备考的《中医诊断学》,蛮有感触。

周说:"人知辨证之难,甚于辨药;孰知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亦半。证识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

周的观点是,不少人认为辨证难于辨药,而他认为辨证与识药均难,比例大致各半。

我自己是什么感觉呢?

先说辨证:感觉《中医诊断学》的四诊较辨证难学。

为什么呢?因为四诊内容非常散。

比如说心悸。引起它的,可以是心阳亏虚,鼓动乏力;可以是气血两虚,或者心阴不足,导致心神失养;可以是胆郁痰扰,心神不安;还可能是阳虚水泛,水气凌心;或者心脉痹阻,血行不畅。

一个心悸,引起的原因很多,虽然也有相对应的所主病证解释,但总体感觉是以背为主,且知识点相对散漫。

而辨证是四诊的综合,某一个证的具体描述虽多,但好处也在这,相互参照得多,相互启发,所以在大体上把握一个证反而容易些。

比如,四诊中的恶寒、发热同见是表证。若进一步:恶寒、微热是偏表寒。

表证中无汗是表寒,因为寒性收引,腠理关闭,汗出不来;

如果光是咳嗽两字难辨寒热,但如果多个痰白清稀就可知是寒咳、寒痰;

口不渴有不少指向,提示的是津液未伤,可能是寒证,可能是湿证,也可见于无明显燥热证者,几乎硬背;

苔薄白,可以是正常人,也可以是表寒证,或者病初起未有热;

紧脉主寒、主痛、主宿食,单独看也几乎是硬背。

但如果以上的症状一起出现呢?

我们列一下:恶寒,微发热,无汗,咳嗽,痰白清稀,口不喝,苔薄白,脉浮紧。

四诊合在一起看,辨为表寒/风寒犯肺,伤寒证的感觉就分明多了,难度也相对不那么高。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各辨证名词间互相转译的问题。

但辨证果然就那么容易吗?

不见得!

跟诊所见,大部分患者的证是相兼的。

比如肝郁化火+乳癖(痰结)+犯脾或犯胃+宫寒(含瘀血)。情况一下子就复杂起来。

师傅说:“书本的证基本是单一的证,都习惯以四个字概括。但临床实际不易见到单一证,多有兼夹,一般四个字概括不了。所以,中诊要学得活,症状与证型都要能拆开也能拼上才行。”

所以,辨证要准确实在不易。

那用药呢?我的感觉是更难。

中医一年通的课堂学过中药,也背过简易版,记忆份量比中诊大。同类药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辨度也不易把握,加上各药物的特点教材也不见得写得很到位,背已不易,用时提取到位就更难。

比如,病人有瘀,脑中一下就会冒出川芎、当归、丹参、赤芍、丹皮、郁金、田七、红花、桃仁等活血类药,但在此时该用哪味药,哪味药才是最佳选择?就不容易分辨。

想明白道理,和记住了,能做到能运用可不是一回事。

另外,还有不同的炮制方法,药效也有区别。

比如黄连入药,除生用外,还有酒炙、姜汁炙、吴茱萸水炙等不同炮制方法,炮制成酒黄连、姜黄连和萸黄连。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多用于目赤肿痛、口疮;姜黄连善清胃热、和胃止呕,多用于治疗寒热互结,湿热中阻;萸黄连善舒肝和胃止呕,多用于治疗肝胃不和引起的呕吐吞酸等。

还有,药物之间还有药对,比如附子无干姜不热、石膏退高热要配知母、生姜配半夏,以解半夏毒等。

排列组合一多,记忆难度又更上一层楼。

师傅说,学中医,中药是个瓶颈,中药关一过,就是跨前了一大步。

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理、诊、法、药、方,步步走来,步步须用心。

至于如何才能学好,或才算学好,告诉大家,师傅要开







































治疗白癜风哪里最专业
如何治疗白癜风土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pz/1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