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特刊人间正道是沧桑老中医医案手记
今天半夏厨房推出一期特刊。征得师父的同意,将医案的《后记》贴出,希望给对中医有兴趣的朋友一些启发。想跟随师父学医的朋友,可以后台留言。 ? 这本医案从征集到成稿,前后费时一年多。整理的过程也是对本人这十多年学习、行医历程的一次阶段性总结。十多年的艰辛很难诉诸笔墨,内心的孤独与坚忍,亦不足与外人道! 幸运的是,医患是相互成就的。从半路出家,到幸遇恩师,到如今患者遍布天下,除了感激师父的悉心教授,还要感谢这些无条件相信我,肯以性命相托的朋友们。本人用药手眼,多与市井大夫有别,更与近世流行之种种用药习惯相乖违,且处方常被各地药房所质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患者朋友们仍然选择信任我,想尽各种办法抓药,按照我的要求煎煮、服用,屡屡见功。由此,患者也成为我很好的朋友,医患关系一直非常融洽。 在行医的过程中经常会思考一些问题。中医,从上古传至今日,是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从未断绝的重要法宝之一。然而,中医今时今日之地位与历朝历代之贡献,完全不匹配,自然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晚清国力衰微,落后挨打。一批有志之士,睁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明,更有甚者主张全盘西化。像孙中山、陈独秀、鲁迅,梁启超、傅斯年等影响力巨大的政客与文人,都在抨击中医。庸医误人的确存在,但由此对中医进行全盘否定,矫枉过正,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了很多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文明,解放了落后的生产力,也解放了思想。生活条件渐渐好起来了,牛奶、牛肉、水果、鱼虾、营养品、保健品更是成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这三十多年,中国发生了社会结构的巨变。农耕文明逐渐向工业文明过度,脑力劳动逐渐取代体力劳动。富起来的中国人,夏天空调,冬天地暖,衣着暴露,健身流行,牛奶当水喝,水果当饭吃……终于,中国人的体质一代不如一代。儿童鼻炎、湿疹、腺体肥大几乎是十中有五,甚至有两三岁就罹患糖尿病的婴童。而学业压力大的青少年,患上抑郁症或狂躁症,也是大概率。近视眼和痛经,更是比比皆是。而中年人痛风、三高、糖尿病更是十之八九。中国人的扁桃体割了,阑尾割了,乳腺割了,子宫割了……剩下不能割的,只能终身服药,谈何生活品质?所以,国家财政每年在医疗保险上的投入都在增加,却仍然无法缓和医患关系。而癌症的急剧增长,更是让许多中国老百姓把几十年辛苦的积蓄都花在了生命的最后几十天,人财两空! 可见,我们的医疗体系的方向错了。以研究病毒为目标的现代医学,不分体质的现代营养学,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人体变得比下水道还要肮脏和淤堵。是时候回到以研究人本身为目标的传统医学的道路上来了。作为一名民间中医,在这些年的行医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建立以家庭和社区为单位的家庭保健医生服务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有限。医院都集中在大城市,老百姓遇到疑难杂症都往大城市跑,除了医疗费用,患者家属的衣食住行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如果可以大力培养以仲景医学为正宗的传统中医继承人,再结合现代网络的便利条件,则可以大为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压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缓和医患关系,真正让老百姓受益。 对于老百姓的中医教育也迫在眉睫。目前一些错误的观念要在下一代身上得到纠正,媒体的错误宣传也要及时遏制。我一向主张患者全家听我的课,读我的书,如此才能明白道理,在治疗的过程中完全配合,达到预想的效果。经我手治愈过许多西医判了死刑的病,让股骨头坏死的患者重新站起来,癌症患者痊愈,急性阑尾炎避免了手术……等等,这些案例都是患者全力配合,医家与病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患者来找我的时候,大多都是身心疲惫,神形俱病,家庭矛盾重重,子女问题突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熏陶,服药,不仅收获了健康,且家庭更加和美。作为医者,即便再辛苦,亦觉欣慰。 中医离不开中药。近年来,中药人工种植,转基因培育,硫磺熏蒸,炮制手艺渐已失传,大师凋敝,都是上位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民间常说,好中医可遇不可求。学好中医更是如此。中医江湖门派众多,庸手层出不穷,老百姓深受其害,方才造成今日之局面。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今日中国之气象已经与年前完全不同,经济总量与综合国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中华民族文化全面复兴之路上,中医是不能缺席的。 我已将近半百,华发早生。但肝肠仍如雪,意气尚如虹。十多年苦心孤诣,上下求索,略有所成。下半生,不仅要致力于个人修为的精进,还要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光大中医的传统,不负师门,不负患者。 ? 庚子闰四月 黄永健于成都 ??????万物皆是药唯你是良方 半夏厨娘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ls/5140.html
- 上一篇文章: 琐记黄梅半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